先是国外。2月初,旅美20年的大熊猫乐乐去世,“大熊猫游子”的境况牵动着大家的心。

2月下旬,旅日大熊猫“香香”回国,日本民众为了与香香当面告别,凌晨开始大排长队只为那入馆的“黄金一分钟”。

在国内,无数旅客挤爆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,只为一睹女明星“花花”真容。

就连保安大哥都看不下去,拿起喇叭语重心长道:“你们去吃饭吧,身体重要还是花花重要?”

保安大哥:“看不到花花的,去看花花的老爸老妈吧,都在上面,和花花长得一样。”

热切关注的熊猫境况的网友们,开始拿着放大镜,突击式检查旅居各国的熊猫现状。

为了庆祝卡塔尔世界杯的举办,中国派出了两只大熊猫“京京”与“四海”留洋。

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带,卡塔尔楞是为两只熊猫种植了一片竹林,还有雌雄两个展馆、两套宽敞的中式独立庭院。

常年高温的泰国,则专门为旅泰大熊猫“林惠”建造了一处零下6-7摄氏度雪景园。

荷兰欧动物园更是投资超过700万欧元,准备了一座豪华熊猫馆,全屋仿建故宫外观。

在法国的熊猫,就显得从容许多,在温泉里慢悠悠地泡着,整个就是一个élégant——

喜欢干饭,爷爷也不嫌弃,反而会自豪地介绍“福宝的饭量比爸爸妈妈还大,一天拉出20公斤青团。”

比起在外务工、公费旅游的“熊猫游子”,四川本土大熊猫不仅可以久居家乡,和父母兄弟姐妹同住,闲暇时间还能“共推牌九”,好不惬意。

很少有人知道,在四川的“邻居”陕西家里,秦岭的大山深处,生活着三百多只野生大熊猫。

1964年,它们第一次被公开报道,但被真正确立为一个亚种,要等到41年后。

2005年,研究团队发现,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区别度达到97%,虽然同为大熊猫,但它们已经有30万年没有串过门。

换句话说,讲四川话的四川大熊猫,和操着一口陕西方言的秦岭大熊猫,不仅不认识,语言还不一定相通。

秦岭大熊猫普遍生活在高海拔的箭竹地带,一般只有每年4至7月才会到半山腰来寻找竹笋,其余时间,他们宁愿在山上待着。而四川大熊猫以基地繁育、人工培育为主。

受限地理位置,同为熊猫的秦岭亚种和四川亚种不常交流,渐渐开始“两模两样”。

1985年,北大教授潘文石在秦岭地区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,取名“丹丹”。

世界上唯一一只圈养的棕色大熊猫“七仔”,现居秦岭大熊猫野化培训佛坪基地 图源:微博@中新网山西分社

按理说,长得更像猫、玩得更“开“的秦岭大熊猫,应该更能戳中现代人的审美。

但一提到大熊猫,人们的第一印象还是四川,甚至戏称“在四川,大熊猫人手一只”。

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是在四川被发现,1962年国内第一批熊猫保护区也在四川划定。

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四川大熊猫就成立了饲养基地。而秦岭大熊猫作为具有明显特征的种群,直至2005年才被科学家确认。

第二是数量问题。截至2021年,四川大熊猫的数量达1935只,秦岭大熊猫数量是它的五分之一。

当四川大熊猫被其它动物园租借,或者是作为“外交使臣”去往世界各地交流时,秦岭大熊猫还在野外寂籍无名。

无论是四川知名地标,如成都太古里,还是四川随处可见的街灯、路牌、公交卡等,都有熊猫要素。

不过,在“巧克力熊”七仔的带领下,越多越多的秦岭大熊猫也逐渐被我们所熟知。

旅居国外的“香香”“丫丫”的回国,掀起了又一波“熊猫游子热”;四川大熊猫的热度则从没降过。

如今人们对熊猫,几乎是如数家珍。无论是秦岭还是四川的,每一只叫得上名的大熊猫,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“粉丝群”。

出圈不断,“明星”众多的国宝熊猫,除去“国际外交官”“城市形象大使”外,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易危动物。

从上世纪末的1100只,到如今精心呵护长大的1864只;从“濒危”降为“易危”,我们用了近40年。

下一个40年,或是更近的时间,在“粉丝们”的注视下,大熊猫或许会成为真正“无危”的普通动物,在土生土长的适宜家乡,自由自在地成长。

By 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